1、逢凶化吉,消灾解难
自古以来,在人们的心中,观音就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的神。《法华经》里说,凡有众生,若在苦恼之时,只要专心虔诚地念观音圣号,观音菩萨就能听到每一位众生的印声而前来予以救济,所以翡翠观音寓意逢凶化吉,消灾解难
2、吉祥如意,事事顺心
观音菩萨是世人的护佑之主,时时刻刻关注世间苦难,救人于水深火热之中,使人远离痛苦是非,护佑人事事如意。翡翠观音因此寓意吉祥如意,事事顺心
3、送子送福、子孙绵延
《妙法莲华经》:“若有 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 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无尽意, 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力。”老百姓到观音庙里烧香或在家里供奉观音神像,除了祈求观音赐福外,也有的是为了祈子。求子夫妇陪得翡翠观音,同样能达到求子的愿景
4、事业有成,财源广进
“观音”谐音“官印”,古代男子上京赶考,求得官运,封官进爵,自然前途无量。现在佩戴翡翠观音则寓意官运亨通、事业有成、财源广进
翡翠观音的寓意什么?
也不知从何时起,在民间就开始流传着“男戴观音女戴佛”的说法。于是乎,很多要出远门的男子都会佩戴一尊观音,以期望出门在外事事顺心顺利,能够平安地回归家中。佩戴的观音有木刻的,也有玉刻的。其中玉刻观音中,以翡翠观音更具有灵性。观音全名 观世音菩萨,是佛教的神祗。在 佛教中,观音象征着慈悲和智慧,他所提倡主导的大慈大悲精神,被认定为是大乘佛教的立根之本。无论在佛教或者民间,观音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传闻中男戴观音是因为男子性格多为暴躁,而观音兼具女相,可以安抚人心,使其平静。故而男子佩戴翡翠观音不仅仅是因为观音可以护佑平安,还因为观音可以让男子修身明性,持有一颗平和之心
翡翠观音的佩
佩戴观音***主要的就是心诚。观音虽然大慈大悲,却不要忘了他也是神祗之一,因此佩戴观音要注意不能贴身佩戴,以免造成亵渎。而翡翠观音也不外乎如此,而且还要注意定期擦拭翡翠,不让灰尘或如人体汗液污染掩盖住翡翠观音的灵气
男戴观音与戴佛其实只是一种寄寓了精神寄托的说法,无论男女,都可以佩戴辊印的,用来忽悠平安。
净瓶观音寓意
观世音菩萨杨柳枝洒甘露,实际上观世音菩萨这个杨柳枝所洒给人间的不是洒给我们一点点的,她是让整个人间凡是苦难众生都能够得到她慈悲的光芒。就像我们现在知道观世音菩萨一样的,家喻户晓。净瓶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杨柳枝是观世音菩萨的法器。所以你看好了,不管什么宗教都有这个仪式。你看我们 佛教也有,拿水啊,拿点杨柳枝啊,也有这个仪式洒一洒。你看看西方给孩子洗礼,他们也是拿水给人家洒一洒。观世音菩萨就是点到为止,让你感受到菩萨慈悲的光芒,让你受到菩萨的佛光普照,实际 上你已经改变了。当一个人要死的时候,他只要感受到 观世音菩萨的杨柳枝给他洒在头上了,实际上他已经得到加持了,所以他就觉得有希望了,他不会死了。很多人看见 观世音菩萨像他就感觉 观世音菩萨在一样。很多母亲爱孩子,想孩子的时候拿出一张照片一看“我的儿子啊”,就感觉儿子在你身边一样的,实际上就是他的法身啊》摘自师父玄艺问答开示
什么是"自在观音"?
观音全称“ 观世音”,又称“观自在”、“观世自在”、“光世音”。梵语是“阿缚卢多伊伐罗(Avalokitesvara)”,意为观照世间众生痛苦中称念观音名号的悲苦之声。“观”为观照之意,但它不同于一般的观察,而是以 佛教的无漏(无烦恼)圆通大智来观照。“世音”是菩萨观照的对象、境界。这里的“世”并不单指人世,还包括六道,即:人、天、阿修罗、 畜生、饿***、地狱。“音”是六道众生遇难时念诵观音名号的悲切之声音。一言以蔽之,“ 观世音”三字名号就是菩萨以无漏圆通大智观照六道众生因痛苦而念诵其名号的声音。如果菩萨听到有人念其名号,就会立即去寻声解救。观世音三字名号的含意在佛经里多处有解释。《妙法莲华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称:“ 观世音以何因缘名‘ 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 观世音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正法华经·光世音普门品》也有记载:“若有众生遭百千亿困厄、患难,苦毒无量,适闻光世音菩萨名者,辄有解脱,无有众恼。”可见, 观世音这个名号实际蕴含了菩萨大悲济世的思想和功德。观音以寻声救苦为度化众生的法门,但是世间众生无量,众生痛苦又无限,观音何以去面对、接引这芸芸众生的悲苦之声呢?显然,这不是一般凡夫俗子所能做到的。依大乘 佛教的说法,这是菩萨因地修得的慈悲和智慧两种功德的作用。�慈悲是一切菩萨的本怀,是佛教大乘思想的根本。菩萨为梵语音译,意为“觉有情”,就是帮助一切众生觉悟之意。觉有情是菩萨的任务,也是菩萨慈悲精神的具体表现。当然,必须说明一点, 佛教讲的慈悲并不是世俗理解的意义。《大智度论》卷二十七解释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菩萨正因为具备了这种精神,所以才能积***主动地去化度众生,利益众生;如果没有这种精神,纵有大智也难实践“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崇高伟业。在 佛教诸大菩萨中,观音菩萨更是以慈悲著称,他的慈悲心愿***伟大、突出。他以观照众生音声为方便,号召众生危难之时称念他的名号,他听到后,即时寻声解救。观音这一快速、方便的救苦方法完全体现了他慈悲济世的迫切心愿。正因为如此,观音成了 佛教大慈大悲的象征,被佛 教徒誉以“大慈大悲救苦救难 观世音菩萨”、“大悲观音”、“救世观音”等种种美称。慈悲是观音济世的根本动力,而观音济世的功用则主要依赖于他宿世修得的渊深的智慧。据《楞严经》卷6说,观音在无量恒河沙数劫前即已修成“六根大圆通智”。六根大圆通智是 佛教一个很深奥的名词。六根指众生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觉器官。 佛教认为,一个凡夫修行达到 圆满的境地,他的六种感官功能便会大大增强,变为“六根互用”。也就是眼不仅能见色,还能闻声、嗅香、尝味、感触、知法。耳鼻舌身意亦然,都各具其它感官的作用。六根互摄互容、圆融无碍。《涅盘经》载说:“ 如来一根,则能见色、闻声、嗅香、别味、知法。一根现尔,余根亦然。”《法华经》亦称:“六根清净者,于六根中,悉能具足见色、闻声、辨香、别味、觉触、知法等,诸根互用。”《楞严经》说得更具体、清楚,所谓“无目而见”、“无耳而听”、“非鼻而闻声”、“无身觉触”、“圆明了知不因心念”。观音正是具备了这种神通力量,所以能于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遍观十方之音,接应无边众生。观音来历观音是佛教里的大菩萨,可是在佛典里他也没有一个具体、真实的身世。关于他的来历,诸经也是众说纷纭。有的说他在过去无量劫前就已成佛,名叫“正法明如来”(《千手千眼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有的说他是转轮圣王无诤念的大太子,他与其弟尼摩共同发愿修行,修成正果后,成为 阿弥陀佛的左右二胁侍。有的说他是莲花化生的,所以有“莲花”的称号。有的说他是公元前6世纪时古印度 释迦牟尼佛的大弟子、大菩萨,如此等等。对以上说法,用佛教“三世”(过去、现在、未来)的观点来看都是可信的,因为观音久远以前便已成佛,他为度众生而活动于三界,随类化现,自然要现不同身份,有不同身世。但是符合现在菩萨身份的身世则只有一种,那就是释迦佛门下的观音菩萨。作为释尊的弟子,观音菩萨还有其专门的弘法道场。《华严经·入法界品》对观音道场有一段生动而详细的描述:“�瑟胝罗居士告善财言,善男子!此去南方有山名补怛洛迦。彼有菩萨名观自在,汝诣彼问。……尔时善财童子,渐次南行,至于彼山,处处寻觅此大菩萨。见其西面岩谷之中,泉流萦映,树林芬郁,香草柔软,右旋布地。观自在菩萨于金刚石上,结跏趺坐,无量菩萨皆坐宝石,恭敬围绕,而为宣说大慈悲法,令其摄受一切众生。”观音道场名叫补怛洛迦。补怛洛迦是梵语Potalaka的译音,又作“普陀洛迦”、“***”,意为“光明山”、“海岛山”、“小花树山”等。据史料记载,唐朝时我国高僧玄奘, ***优婆塞(居士)寂光、月宫等人先后游历过此山。玄奘 大师在《大唐西域记》里还对此山的地形特点作了详细的描述。据奘师记录,它的位置在今印度提纳弗利县境内,位于西高止山南段,秣剌耶山以东的巴波那桑山(Papanasam),即北纬8.43度,东经77.22度的位置。观音道场的位置虽然确定了,但昔时佛教的盛观已不复存在。普陀山与山西五台山、 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合称四大佛山,也是四大菩萨观世音、 文殊、 普贤和地藏的四大道场。观音 信仰始于东晋。据史料记载,东晋义熙四年(408年),太原郭宣被关在狱中,心念 观世音,遂被恩赦,出狱后乃为观音菩萨造像。这是观音 信仰及观音造像见于文献的***早记载。相传唐朝大中年间,有一位印度僧侣来到我国浙江舟山群岛的梅岑山(普陀山),在潮音洞前 焚烧十指,礼拜观音。他的虔诚举动感动了菩萨,观音为他现身说法,并授以七色宝石。此后,后梁贞明二年(916年), 日本僧人慧锷来华求法,学成归国前,到五台山请得一尊观音像,准备带回 日本供奉。当他取道宁波,航行至梅岑山新罗礁时,顿时狂风大作,巨浪涛天,海面上忽然涌现出许多铁莲花,拦住了他的去路。被困三日三夜后,他跪拜在观音圣像前祷告祈求,祷告之时,铁莲花逐渐消失,他从中悟到观音不肯去日本的灵示。于是捧像登陆,在当地一位张姓渔民帮助下,在梅岑山潮音洞前建起了一所“不肯去观音院”,供奉观音圣像。观音道场从此开基。观音道场定基后,历代帝王为求延生永祚,纷纷赐予资财,扶持普陀山佛教寺院建设。宋太祖乾德五年(967年),赵匡胤派 太监朝山进香。神宗时敕令为观音建寺,并亲赐寺名曰“宝陀观音寺”。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朝廷下令迁出山中所有渔民,并将岛上原有佛教各派统归于禅宗门下,名为“佛地净土”。明清时 统治阶级热心 佛教,普陀山佛寺得到大规模增建。 民国初,普陀山形成了3大寺、88个庵院、128处茅蓬和数千僧众的宏大规模。今天,普陀山寺庙棋布,大小数十座。其中以普济寺(前寺)、法雨寺(后寺)和慧济寺三大古刹***为。朝山进香的善男信女比肩接踵,终年不绝。观音是男还是女?在 佛教寺院殿堂里,我们看到的观音大都是女性形象,他面目清秀,头戴花冠,衣着华丽,宛如我国古代的贵妇人。可是,在印度佛经里,他却被称为“善男子”,印度和中国的早期造像艺术中,他的形象也都是长有胡须的男子像。因此经常有人会问,观音究竟是男的还是女的呢?根据 佛教的教理,菩萨是无漏(断除了烦恼,证得菩提)圣人,是法身大土,无所谓男性女性,亦无男女之别。
圣观音,又称正观音,是观音***基本、***常见的形象。圣者意为端正、庄严、妙好。《无量寿经》描述圣观音相好说:“此菩萨身长80万亿那由旬,身紫金色,项有圆光,面各百千由旬。……其余身相,众好具足,与佛无异。唯顶无肉髻及无见顶相,不及世尊。”他常见的形象是头戴宝冠,上身 赤裸或披天衣,肌肤白皙,项佩璎珞,腕臂戴钏,腰束罗裙,全身装饰华丽,雍荣华贵。他左手持未敷莲花,表示一切本来自性清净;右手作出要打开莲花的姿势,表示众生本来清净的自性一时被无明覆盖,而不得显现。一般有两种姿势:一为站势,一为坐势。坐势一般是一腿盘起,一腿下垂,示现自在庄严之相。圣观音通常供奉于佛寺大雄宝殿后的圆通殿中。“圆通”是“大圆通智”的简称,是指观音所具备的智慧。所以圆通殿内的观音又称为“圆通大士”。同时,他还作为胁侍菩萨与大势至菩萨一起侍奉于阿弥陀佛左右
坐莲观音的寓意
据说, 释迦牟尼本是天上的菩萨,下凡降生到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处。净饭王的王妃摩耶夫人,长得象天仙一样美丽, 性情温和贤淑,与国王情深似海。摩耶夫人回忆新婚之夜,她朦胧中看到远处有一个人骑着一头白象向她走来并且逐渐变小,从她的右肋处钻入她的腹中。她心中模模糊糊地预感到菩萨化作一头白象入胎。日后,身怀有孕的摩耶夫人脸上,微微泛着红晕,那色彩鲜艳的绿色领口花边象一片莲叶,她的脸儿象一朵绽开的莲花。后来摩耶夫人在娑罗树下降生佛祖时,百鸟群集歌唱,天乐鸣空相和,四季里的花木都一同盛开,尤其是沼泽内突然开放出大得象车盖一样的莲花。佛祖一出世,便站在莲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并说:“天***下,惟我独尊”。这天正是四月八日,以后就成了 佛教的“浴佛节”。释迦牟尼觉悟成道后,起座向北,绕树而行,“观树经行”,当时就是一步一莲花,共18莲花。每当他传教说法时,坐的是“莲花座”,坐姿也成“莲花坐姿”,就是两腿交叠,足心向上。莲花在 佛教被尊为“圣物”。佛教的莲花象征完全一派东方文化的风尚,宁静、愉悦、超脱和微笑。莲花蕴含清净的功德与清凉的智慧.。无量佛如莲,无边佛如莲,人生亦应如莲,安详则步步生莲。三界的众生,以***欲而托生;净土的圣人,以莲花而化身,并能以世人所熟悉的形象示现。既然莲花代表佛祖清净的法身,庄严的报身,于是便成了 佛教艺术的重要题材,也是佛寺中经常见到的吉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