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龙点睛”常用来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一两句重要的话,使内容变得更加生动有力。它源自南北朝时期的一个历史故事。
“画龙点睛”说的是南北朝梁武帝命令张僧瑶在金陵安乐寺壁上画四条龙,但他却没有给龙点眼睛,说如果点了,龙就要飞走。听到的人不相信,执意让他点上,张僧瑶刚点了两条,不一会就雷电大作,震破墙壁,两条龙乘云飞而去,只剩下没有点眼睛的两条。
这个传说在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里记载着。其实,早在秦朝时就已经有了画龙点睛的传说。
始皇元年(公元前221年),有一位名叫裔的巧匠,他“刻玉为百兽之形,毛发宛若真矣”。但秦始皇不相信裔所刻画的飞禽走兽,点睛之后必定飞走。结果,不到十天,这两只玉虎都不知去向了。后来,有个山里人来报告,说在山里“见二虎,各无一目,相随而行,毛色相似,异于常见者”。到第二年,“西方献两白虎,各无一目,始皇发槛视之,……果真是元年所刻玉虎”。
令人遗憾的是,这传说流传不广,因而“画虎点睛”没有成为成语。而张僧瑶的“画龙点睛”,。
画龙点睛寓意
寓意:比喻说话或做事关键部位处理得好,使整体效果更加传神。
成语:画龙点睛
寓言故事
张僧繇是南朝的画师,皇帝命令他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龙,他很快就将两条栩栩如生的龙画在墙壁上。这时皇帝发现这两条龙都没有眼睛,就问张僧繇这是为什么。“画上眼睛的话,它们就会飞走的。”大家不信,皇帝一定要他画上眼睛,张僧繇只好给其中的一条龙点上了眼睛。霎时间,电闪雷鸣,那条龙真的飞走了。
画龙点睛的含义是什么
画龙点晴: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出自】:秦牧《车窗文学欣赏》:“这然而一个好题目,却常常对作品有画龙点晴之妙,激发人们阅读的兴趣。”。
【语法】:连动式;作主语、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近义词】点石成金、点睛之笔、破壁飞去、锦上添花、生花妙笔。
【反义词】弄巧成拙、画蛇添足、一语道破、点金成铁。
1、画龙点晴的近义词
点石成金
【解释】:比喻修改文章时稍稍改动原来的文字,就使它变得很出色。
【出自】:郭沫若《关于大规模收集民歌问题》:“我们有点经验的人都知道,诗,硬是可以点石成金的嘛!改一个字,诗就活了。”。
【语法】:兼语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2、画龙点晴的反义词
画蛇添足
【解释】: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出自】:老舍《四世同堂》:“这些,他觉得已经够对得起钱家的了,不能再画蛇添足的作些特别的事。”。
【语法】:连动式;作宾语;含贬义。